YULING88 发表于 2024-9-24 03:57:37

“空心化”现象加剧,老师成“保姆”,乡村学校何去何从

在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孩子随家长进城、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多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乡村学校学生不断减少,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加剧。在此趋势下,乡村学校面临“被动”沦为教师培训基地、教师积极性不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等三大问题。

担忧一:乡村学校可能沦为教师培训基地。

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无法按照师生比配备师资,客观上占用大量编制资源,造成“超编缺人”问题。为维持乡村学校正常运转,各地教育部门多通过“特岗计划”“三支一扶”项目以及临聘教师等途径来补充缺口。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中心学校校长丁玉才说,一方面,非在编人员收入较低,多忙于寻找出路,没法全身心投入教学,且这些人一般都缺乏教学经验,到校后还得“手把手”培训,等一两年业务能力提升后,人又走了,长期如此循环往复;另一方面,在编教师中不少能力强的年轻老师出于家庭和教学专业性考虑想要进城。两种因素作用下,乡村学校“被动”沦为教师培训基地。

担忧二:在以成绩论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下,优质生源和师资持续流失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挫伤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

“好不容易精心培养出几个优秀娃娃,到‘结果’阶段却转走了,优秀学生流失特别影响乡村教师的工作劲头。”一位在乡村从教30多年的校长表示,乡村小学高年级段品学兼优学生是流失的重要群体,同时,因为事多、经费少、难出成绩,如今在乡村甚至没人愿意当小规模学校校长。“我这儿有一个村小校长,连续4年请辞。现在让教师干小规模学校校长,都得三番五次做思想工作。”这名校长说。

一些基层教育人士认为,当下教学成绩仍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经费、甚至培训机会等都围绕着这根指挥棒来分配。校长最害怕所在学校垫底,只能拼命提高分数,但乡村学校先天偏弱,即使疲于奔命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还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4/1F43B079D0A4877AC5AA84CFEF54FB2F6391648B_size126_w1080_h596.jpg
大山里的“微小学”

担忧三:乡村教育或成为保障型的低水平教育。

去年底,《半月谈》报道,乌蒙山区一个县的乡村中心小学,15个班级486名学生期末参加全县统考,英语科目总分50分,所有班级平均得分为20分,平均得分超过30分的只有两个班级,399名考生的成绩在30分以下。该报道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这并非个例。西部一位在乡村学校工作多年的县级督学介绍,2013年,他所在的乡村中学初三学生中考语文均分是93.6,尚进不了全县前八。但这两年,全县中考语文均分不及格,就连小学六年级语文统测也不及格。“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实在堪忧。”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在一些小规模学校尤其是教学点,教师更多承担“保姆”角色,确保孩子在校有饭吃、有人看。由于班级人数较少,缺乏学习氛围和竞争环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此外,年轻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弱。尽管当前包括公费师范生在内的师范类专业招生分数逐年攀高,教师招聘考试竞争也很激烈,但与过去“老人”相比,现在部分年轻人缺少教育情怀,更多是把教师当成一份工作,吃苦、钻研精神有所欠缺。与城市学校有家长的“强辅助”不同,乡村学生家庭教育是薄弱环节,更需要学校和教师“多拉一把、多费点心”。而许多时候乡村教师只是按部就班教学,特别是面对学生考试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的现状,一些教师逐渐丧失荣誉感,责任感也进一步松懈,学生们更容易“破罐子破摔”,最终导致“学的不愿意学,教的没有好好教”。

基层教育人士担心,受城镇化、人口低出生率、新生代农民进城生活等因素影响,乡村学校单亲、残疾等困难群体孩子占比较高,可能会出现乡村教育沦为保障型低水平教育的苗头。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首先,要完善评价方式,培养有情怀、有想法的乡村学校校长,保持教师队伍稳定性。

在基本要求和目标完成情况下,应给予乡村学校探索特色教育的空间;选拔培养一批有乡村情怀、有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担任校长,打破统一化定势,使得乡村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乡村义务教育不只是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而是要点燃、唤醒、提升每一个普通的乡村孩子。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安全说,国家强调“减负”,就是希望改变过度重视文化成绩的现状。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在学校学习知识之外,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品质,从而为未来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其次,乡村教育要有“乡土特色”。

如何与乡村社会更好融合,获得“在地化”支持,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关键。王安全说,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书本,当地文化、特色都是活的课程资源,要把书本知识和乡村文化有机融为一体,呈现在教学中,形成特色教育。这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现有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推广这种前沿的教学方式。地方政府和高校可借鉴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培养的方式,合作开展乡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

第三,要合理规划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合并”,加大对小规模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

乡村教育资源逐渐集中是大趋势,地方政府应做好合理引导和保障服务工作,排除乡村学校撤并中面临的阻力,同时采取开行“定制公交”、校车等方式,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学生上下学出行难问题。同时,生源少意味着经费少,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规模学校的正常运转,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更为短缺,基层呼吁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

来源:凤凰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空心化”现象加剧,老师成“保姆”,乡村学校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