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网站首页
二手转让
新闻速递
吃喝玩乐
社会舆论
情感物语
分类信息
BBS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欧浪新闻网
»
分类信息
›
生活论坛
›
新闻速递
›
为啥全世界就中国人看片要字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为啥全世界就中国人看片要字幕
[复制链接]
166
|
0
|
2024-2-22 0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罗马尼亚
前段时间的春节假期里,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光,揣好零食躲回房间,找好舒服的姿势躺下,准备美美地看个片子,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哦,原来是忘了把字幕打开。点击字幕按钮,看着画面底部一行行的白字浮现在屏幕上——终于舒服了。
字幕已经成了我们看视频时离不开的存在,即便是中文内容也一样。许多人发现,国外影视作品中,如果语言是该国人的母语,一般就不会带字幕。好像只有中国观众特别依赖字幕?
但实际上,其他国家的观众也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没有字幕好像真的听不清”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中国观众的需求“觉醒”这么早?是中文有什么特殊性吗?
离不开字幕,因为汉语太独特吗
关于为什么中国观众似乎格外需要字幕,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是,相对其他语言,汉语拥有更多的同音异义现象,所以我们才这么需要字幕辅助,对台词加以区分。
没有字幕,我们可能会把“妈已经走十年了”听成“蚂蚁竞走十年了”,把“好自为之”听成“耗子尾汁”。
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的是,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对话,还是电台、播客等音频节目中,同样从不缺少那些可能造成混淆的同音异义词,但我们却总能不太费力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压根不用字幕帮忙。
音频节目往往没有字幕,但我们依旧可以听懂其内容 / 图虫创意
而且,虽然汉语中同音异义的字很多,但可别忘了,在现代汉语中,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通常是由两个及以上汉字组成的词语。在这一层面上,同音异义的现象就大大减少。
根据此前的研究统计,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同音异义现象所占的比例平均值大约在4%左右,汉语估计在7%-12%之间,与英语相当。而书写系统与汉语相近,同样包含了大量同音异义现象的日语,并没有催生出“字幕文化”。
还有一种解释是,作为中文这一表意文字的使用者,中国观众更能够从字幕这一视觉载体获取信息,而对于英文等表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要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跟上字幕则较为困难。
然而事实是,研究表明,英文读者同样能够从文字中相当“丝滑”迅速地提取语义信息,而且他们的阅读速度也并不比中文读者慢多少。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字形与结构有着丰富的内涵 / 图虫创意
如果将看字幕视作是一种阅读行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观众从字幕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未必就比中国观众差,也就不会出现因为“跟不上字幕”转而放弃字幕而强调音效的情况了。
至于中文信息熵更高(可以理解为单个字所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能够通过较短的文本传达出更丰富涵义的说法,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弹幕网站在中国的流行。
但考虑到同样流行弹幕的日本(专题)却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使用字幕,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似乎又打了折扣。
看字幕,新时代的文化习惯
与其说汉语和汉字的特性带来了字幕这一刚需,中国观众看视频没有字幕就难受,恐怕更多的是因为新一代观众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看字幕这一文化习惯。
实际上,大多数内地影视剧标配字幕,仅仅是对广大的90后、00后来说,才算是“与生俱来”的现象。
如果我们去看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乃至新世纪才拍摄的《西游记续》,也都难以寻觅到字幕的踪影。而偶有出现的字幕,大多也集中在出场人物所吟诵的诗词歌赋上。
在这方面,香港(专题)则要比内地早得多。上世纪的经典港片,往往不仅配有中文字幕,更是同时还有相应的英文翻译字幕。据说这来源于1963年港英当局颁布的一条法律,按照规定,香港电影在“送审”时必须带上中英字幕。
也有人考证,其实这样的法律并不存在,发行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开拓海内外市场的需要。
不论出发点如何,结果就是早在60年代,粤语对白、中英字幕就成了香港影视剧的“出厂设置”。这样做既方便了海外发行,也为不谙粤语的内地观众扫除了观看障碍。
而这其实也体现了字幕对于影视作品传播所发挥的一大作用——降低语言门槛。在疆域辽阔、方言众多的中国,这一文化桥梁的存在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港片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港片开始在内地引领潮流。与此同时,香港与内地也进入了一段合拍影片的“蜜月期”,两地合拍片不但开始成为内地票房的主力军,也带来了港片的生产和发行方式。
随着港片的流行,字幕自然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电影的“标配”。
此外,2005年左右,视频网站开始在中国兴起。在翻译字幕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影视资源分享的“字幕组”,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神”。国人的视听习惯随之又一次被塑造和固化,对于字幕的需求逐渐从英语、日语、韩语等外语扩大到自身使用的母语——也就是汉语。
在港片、日韩剧、英美剧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看到“光秃秃”不带字幕的影视作品时,自然会感到相当不适应——哪怕传到耳朵里的都是中文。
听不清,怪技术在进步
实际上,虽然许多国家并不像国内那样会为大多数影视作品配上内嵌字幕,国外观众们对于字幕这一事物也绝不陌生。在日本、美国等国家,无论是通过流媒体还是通过电视观看视频,观众都有打开“隐藏字幕”(closed caption,简称CC)的选项。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可以按照观众的喜好开启或关闭的字幕,它通常显示在屏幕的底部,可以满足听障人士观看视频的需求。除了显示对话和旁白内容以外,隐藏字幕有时还会对声音所指向的场景加以描述,如“音乐弹奏声”、“脚步声”等等。
不过,那些听力完全正常的外国观众也逐渐发现,字幕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品。新闻评论网站Vox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多达57%的被调查者会因为“听不清”而使用字幕,只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不使用字幕”。
全世界的观众都变得日渐离不开字幕,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里的声音本身确实有了一些变化。
首先,演员们说话的方式在发生改变。在有声电影诞生的初期,影片录制现场的麦克风往往体型巨大,而且只能被摆在固定的位置。
受到收音设备限制,演员必须拿捏好说话的音量,方向甚至腔调,冲着麦克风“喊话”,才能保证良好的收音效果。但这样一来,那些确实收录进去的声音,都清晰响亮,能够被轻松辨别。
在收音技术比当年要先进得多的当下,演员们不用刻意“讲台词”,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在环境声更为嘈杂纷乱的场景中说话,而不用担心声音录不进去,但这样也导致声音可能会更加含糊。
此外,技术的发展使得就是现在的影视作品制作越来越精密、复杂,声效也是如此。音效师结合人声、音乐声、背景声等多个声道的声音制作的“混音”,在扬声器密布的电影院里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放到你的电脑、平板、手机上播放时可能就并非如此。
尤其是在场面复杂、时不时就传来一声巨响的“大片”中,人说话的声音就更可能会被盖掉。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换上音质更好的设备(比如耳机、有环绕声音效的条形音响),你会感觉对话骤然清晰了许多。有时开启“人声增强模式”,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一些影视公司会在其作品中以对话的声音为“锚点”,对其他声音的“响度”进行调整,但这并不是一条能够约束到所有影视内容制作方的行业规范[10]。有时,他们也知道观众会听不清,但他们并不在乎。
在这方面,大导演诺兰堪称“臭名昭著”,诺兰所钟爱的IMAX摄影机固然能够拍出震慑人心的视觉效果,却也有着噪声大、“不隔音”的弊端。而且诺兰还排斥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期录音“修复”对话的自动对白重置(ADR)技术。
因此,他的电影里不时会出现光看到演员嘴在动,却连母语人士都听不懂的情况。3月1号《奥本海默》就要电影院重映了,到时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
诺兰的许多电影都采用了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虽然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有时会听不清演员的台词 / 盗梦空间剧照
可以说,在混乱的声音世界里,字幕是帮助我们找回秩序的一种方式。
而除了发挥它本身的职责,字幕还带来了一些可能人们起初没有想到的好处——比如在上班的时候,即使声音开得很小,你也可以借助字幕,愉快地摸鱼。对于非母语人群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字幕的帮助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让我们说,感谢字幕。
来源:浪潮工作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spainadmin
6万
主题
13
回帖
1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3560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新闻速递
吃喝玩乐
情感物语
社会舆论
图文推荐
无差别袭击事件:中国恶性伤人案频发背后的原因(图)
昨天 23:16
2名中国游客获救!红海游船沉没事故17人下落不明(图)
昨天 23:03
美国36岁华男杀害母亲、重伤父亲 却被判无罪(图)
昨天 22:59
华人熟食品牌出事!多人感染李斯特菌 均为亚裔(图)
昨天 22:55
探亲被关小黑屋后遣返 领馆:近期多人因这被遣返
昨天 20:05
热门排行
1
西班牙家暴拉响全国警报!一尸两命 就要生育的孕妇被杀死
2
华商为毒贩洗钱2600万欧元 西意两国警方逮捕78人(组图)
3
西班牙警方逮捕为移民办假住家证明和假结婚的犯罪首脑
4
又有食品店遭遇打劫,47岁业主被歹徒刺伤
5
马德里拉丁帮血腥仇杀 一年轻人被刺20多刀
6
一名18岁女子在马德里Usera公园被秘鲁男子强奸
7
马德里一名18岁男子遭遇严重刀伤 警方逮捕三名嫌疑人
8
西班牙下月开始申报个税 哪些人要报和不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