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南坡冰川退缩存隐患:希拉里台阶出现拥堵并发生坍塌,5人坠落,其中2人身亡

[复制链接]
查看244 | 回复0 | 2024-6-1 06: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俄罗斯
■冲顶珠峰前,登山者必须参加两次高强度的拉练。但这些培训,仍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真正这么做的人可能只占10%,很多人都没有训练

■原来5000米到5500米的地方都有冰川,现在海拔7000米,也看不到冰川了。自然在变幻,而人类仍在填补认知的空白



5月21日,登山者陈强距离珠峰峰顶仅数十米,海拔8790米。

他发现,脚下的雪突然塌陷约20厘米,正前方传来尖叫声。在约5米外的地方,一大块雪崩落,有人坠落悬崖。

尼泊尔当天时间7时20分,登顶珠峰的最后一段路,希拉里台阶处出现拥堵并发生坍塌,5人坠落,其中3人爬上台阶、2人身亡。

这并非珠峰南坡第一次拥堵。早在2019年,200多名登山者在希拉里台阶排起长达3小时的长队,当年登山季有14人死亡。

事故的成因仍然未知。有登山者推测,此次坍塌可能是登顶的人员超过了积雪的荷载。也有科研人员关注到,冰川的退缩正诱发更多的冰雪崩塌灾害。
在商业化的模式下,攀登的门槛逐渐降低。今年珠峰登顶纪录屡屡刷新,产生了中国年龄最小登顶纪录、年龄最大登顶纪录、女性最快登顶纪录。
但再成熟的商业模式与技术,面对变幻的自然,始终是探索,从未有征服。

雪地突然塌陷

登顶珠峰15分钟后,陈强开始向下走。在希拉里台阶,下撤和冲顶的登山者狭路相逢。

陈强就地坐了半小时,人群才开始缓慢移动。听到尖叫后,陈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过了几秒才知道前面塌了”。

现场的夏尔巴人开始指挥上山的队伍赶紧前进,隔离了危险地带。陈强看到,塌陷的部分长度超过1米,有两个人正从塌陷处的坡边往上爬。过了2分钟,又爬上来一个人。

下山后,陈强才感到后怕,“毕竟离事故地点那么近,我也可能和他们有一样的遭遇”。

这本就是条危险的旅途。

陈强回忆,登山时,一路上遇到的小范围雪地坍塌至少有3次。

有一次,陈强误以为前方是路,踏上去却踩了空,失去平衡的陈强差点从山上翻下去。

陈强说,也会有人因为登山时体力不支失去平衡,尤其在下山时。这种情况很常见。有队友目睹了一个登山者,体力不支站不稳了,整个人突然失去平衡,翻倒在雪坡下,还好系了安全绳没掉下去。

路绳是专业人员提前在山路上铺设好的。按照规定,登山者把安全绳系在路绳上,能够大大增加安全性。

安全措施的缺失,或是两人身亡的重要原因。

下撤到C2营地后,队友通过对讲机告诉陈强,三人坠落时多亏了安全绳,他们拽着路绳上来,保住了性命。

遇难的两人在山底被找到时,身上的锁没有损坏,被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将安全绳系在路绳上。

“绳子是保证我们生命安全的唯一工具。”陈强说。

登山门槛降低

陈强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缘由是想挑战自己。此前他有过攀登6000米左右山峰的经验。去年,他得知一位朋友登上珠峰,就对珠峰产生兴趣。

陈强问朋友借了些登山装备,接着在网上找了一家尼泊尔当地登山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很厉害的夏尔巴人,他的爬山能力、救援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很强,在国际上很知名。”

冲顶珠峰的最佳时机一般在5月,而南坡比北坡更受欢迎。

南坡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如果从南坡冲顶珠峰,全程只需花费不到40万元人民币。其中,登山公司收费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3万元。包括登山者从珠峰南坡登顶的登山许可,在尼泊尔的食宿,夏尔巴向导,以及氧气供应等费用。

更重要的是降低的门槛。

有登山者透露,北坡登顶需要登山者提供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顶证书。除此以外,攀登者还需要在大本营里严格训练一个月。

不久后,登山公司就给陈强发了训练计划。公司建议的严格训练要求是登峰前半年每周跑步三次,每次至少10公里。

抵达尼泊尔后,登山公司也会组织几次强度较大的训练,让登山者适应高原环境。在冲顶珠峰前,登山者必须参加两次高强度的拉练。

但这些培训,仍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

陈强说,真正这么做的人可能只占10%。“很多人都没有训练。”过去的半年里,陈强只是工作日和周末参加运动。“我觉得我身体素质可以,维持比较好的状态就行了。”

在尼泊尔的一个多月里,陈强见过有的登山者为了节省体力,只拉练一次或不拉练。“公司也没办法,只能按照他们意愿。”

陈强强调,这是一个商业性质的登山公司,它以客户的舒适度为标准,最终的目的只是尽量确保客户登顶。

拥堵早有先例

陈强了解到,今年从南坡登顶的客户约有400人,如果每个登山者只带1个夏尔巴向导,也至少有800人。很多团队的向导和客户的比例是1.5:1,在登山营地里的总人数可能有1000人。

而事故发生当天的天气不错,是个适宜冲顶的“窗口期”,选择在事发当天冲顶的人数超过100人。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9年和2023年,希拉里台阶都曾出现过大拥堵的事件。

对此,珠峰北坡向导石浩表示,目前在南坡仍没有严格的人流管制。在北坡,队伍以营地进行划分,得等上一个营地的队伍下来了,下一个营地的队伍才能往上走。尽管如此,北坡近年来仍有登山者身亡。

人群拥堵,是否成为雪崩的诱因?

冲顶时,陈强踩在雪上觉得“还很稳”,下撤时却感觉雪有点“虚”了,踩上去脚感不实在。“就好比上山时是水泥路,下山时水泥路已经变成一个洞,全都是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关注到了事故的发生。他指出,在山上高海拔地区,本来积雪就干燥松散,冰雪块并不密实,人们路过很容易对山坡的冰和积雪产生影响扰动,引发雪崩灾害。

气象变化,同样对雪况产生影响。

陈强猜测,当天天气特别好,太阳特别大,存在气温升高导致冰雪松散,进而坍塌的可能性。

沈永平从无人机的影像观察到,每年冬季珠峰本应被厚雪覆盖,但今年直到一月,许多6000米海拔以上的地区仍然没有积雪。很多冰层就赤裸裸地躺在那儿。

每年4月开始,当地的“冰川医生”会为登山者打通登山道路。一位“冰川医生”曾在采访时表示,今年稀少的冬季降雪和温暖气温导致冰塔和冰桥很不稳定,他尝试四周绕行规划冲顶路线,使得珠峰登山季比往年晚开始10多天。

冰崩灾害值得警惕

目前仍没有证据显示是否有冰层断裂,从而引发了冰崩。但在沈永平看来,事故背后的冰雪崩塌灾害值得警惕。

近十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和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的冰雪灾害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沈永平指出,冰雪相关的崩塌容易被忽视,就拿冰崩来说,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这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频频出现。

而冰川退缩是导致冰崩灾害的重要成因。

沈永平描述,冰川的移动、厚度变薄都会增加冰层的断裂和滑动。他在高原地区看到,一些冰层已经有了数条裂缝,另一些冰层缺少支撑,容易塌落。
根据《自然》杂志2021年的研究报告,珠峰南坡的冰川面积在1980年—2010年间退缩了26%。珠峰南、北坡地区的冰川面积减少超过900平方公里。

去年,石浩用棍子在线路一处做了标记。等他今年再到原来位置时,发现标记的高度少了20多厘米,“原来5000米到5500米的地方都有冰川,现在海拔7000米,也看不到冰川了”。

自然在变幻,而人类仍在填补认知的空白。

沈永平回忆,2018年后国内已把冰雪灾害纳入监测体系,但还没有相关的实验室、设备、人才能够对此进行预警与响应。

石浩指出,高原上的天气预报并不完全准确,更多的时候依靠经验判断:如果前一晚有红色的雾气,那么第二天便是晴天;如果前一晚的雾都是白的,那么第二天绝对下雨;如果前一晚能看到星空,那么第二天就有大风。

可今年,天气似乎又有了经验外的变化,尤其是在海拔5000多米处。以前白天太阳很大,相对温暖。现在哪怕日光很亮,石浩都感受到寒冷。“无论是有风还是无风的天气,一在户外嘴唇就会开裂。”石浩说:“尤其是在白天,温度高一些,山上的冰雪会融化得很快。”

“人跟山相比太渺小了,根本不值一提。”陈强叹息。

而沈永平提出,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当地仍需进行规范的证件、人流管理,在发展和自然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