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一些天花乱坠的说辞,夺目华丽,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有意无意地被淡化,“智能驾驶”的“本来面目”正在被扭曲。
还有一些车企在车辆交付前后不向用户提供任何智能驾驶的功能介绍和专业培训,将“智能驾驶”的功能完全交给用户自主学习,甚至将相关技术包装成用户的“无脑操作”。在此背景下,一些用户对智能驾驶系统边界的认知必然模糊。如果过度信赖和依赖“智能驾驶”,用户就无异于成为随时待命的“人肉安全员”,一旦危险发生,往往会上演“人机争夺控制权”的惊魂瞬间。
当技术被赋予“完美”的光环,人们往往会忽略技术的本质仍然只是操作工具。目前,全球主流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停留在L2-L3级辅助阶段,尽管“智能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但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算法缺陷仍然难以避免。例如,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在雨雪天气失效率达 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型在偏远路段“迷路”率超 20%。
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驾驶”还不能和自动驾驶画上等号,目前的“智能”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方向盘后,仍需要清醒的人类驾驶者守住安全的底线和最后的防线。
但驾驶员的“放任”心态在“智能驾驶”用户中并不少见。一些消费者过于相信“智能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后玩手机甚至睡觉,将自身安全置于危险之中。车企“解放双手”的营销承诺和消费者的惰性一拍即合,形成了“危险的共振”。
每当智能驾驶引发事故,舆论几乎都会分为两派:一方指责车企技术缺陷,另一方则归咎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尖锐的对立,同样暴露出“智能驾驶”在责任认定、技术监管、法律适用层面的困境。如何建立“政策-商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需要更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事故认定规则,更公开的技术设计和数据共享,以及用户对自身驾驶责任的明确认知。
回顾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无论是安全带的普及还是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的应用,每一次安全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人类血与泪的教训。智能驾驶也不应当成为例外,不应在商业利益之下“重重加冕”,生命的代价容不得半点试错。
“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据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 5 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在奔向创新的路上,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应保持对“智能驾驶”的冷静审视和思考,对“智能驾驶”有正确和清晰的认知。特别是企业,不仅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以坦诚负责之态面对用户,以“时时放心不下”聚焦安全冗余的设计和用户的每一个反馈,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
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