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狂欢背后:经济复苏乏力、债务高企与楼市危机并存

[复制链接]
查看74 | 回复0 | 2025-9-28 2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罗马尼亚
西班牙《经济与金融》专栏(2025年9月28日)报道指出,尽管中国股市近一年迎来罕见的强劲上涨,但这种“资本市场的繁荣”与经济基本面之间存在明显脱节。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大陆股市的沪深300指数(CSI 300)上涨超过35%,上证综指(Shanghai Composite)上涨33%,香港的恒生科技指数(Hang Seng Tech)更是飙升逾60%。然而,这一波行情并非来自企业盈利改善或消费增长,而是源于保险公司、国有银行及政府基金的大规模入市。仅寿险机构在2025年上半年就投入超过6.2万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其2024年全年投资总额。

在货币环境方面,中国银行存款利率已降至1.5%以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1.8%,而沪深300的股息率接近2.5%,吸引了机构资金转战股市。但这种结构性迁移并未带来实体经济活力。事实上,中国证监会(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SR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约25%的A股上市公司录得亏损,创下至少自2016年以来的新高。

在产业层面,人工智能与半导体成为亮点。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以及因低成本高性能模型“DeepSeek”崛起的新兴企业受到资本青睐。中国政府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Nat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vestment Fund,俗称“大基金”)持续注入资金,推动芯片自主化进程。与此同时,本土消费品牌如泡泡玛特(Pop Mart)、比亚迪(BYD)、安克(Anker)、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崛起,逐渐从“制造中国”走向“品牌中国”。

但房地产仍是最大隐忧。尽管政府放宽了上海(Shanghai)等重点城市的购房政策,市场需求依旧低迷,开发商融资困难,楼市复苏未见起色。

更深层的风险来自债务。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中央政府债务规模约占GDP的80%,低于美国的130%。但若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企和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整体债务可能高达GDP的300%,这一估算来自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扩张货币供给,自2000年至2019年货币总量增长16倍,但由于消费占GDP比重仅40%(远低于美国的68%),以及过剩产能压低价格,未能引发全面通胀。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经济正徘徊在“资本市场虚拟繁荣”与“实体经济增长受限”之间:一方面,股市对政策刺激反应强烈;另一方面,产业投资、消费恢复和债务风险依旧掣肘。正如报道所言,这种脆弱的平衡不仅定义了当下,也可能决定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走向。

文章来源:埃菲社  作者:Fernando Latienda(费尔南多·拉蒂恩达)财经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